8月30日下午,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富学应邀在我校四号报告厅作了题为《华戎所交不同而和——敦煌文化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赵世明主持,学校师生代表共200余人到场聆听。

杨富学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系统阐述了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程。他提到,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叙利亚文—回鹘文残片,正面为《圣经·诗篇》,背面为回鹘文佛教赞美诗,生动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在敦煌的交汇与共存。此外,胡旋舞、胡腾舞与飞天艺术在敦煌的流行,以及榆林窟第25窟《蕃汉婚嫁图》所反映的中唐时期汉蕃通婚现象,均展现出各民族间的深度融合。《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公元1348年)及武威西夏博物馆所藏“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正面为汉字“至元通宝”,背面分别以八思巴文、察合台文和西夏文标注,更是融合了藏、蒙古、回鹘与西夏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成为敦煌多元文化共存的珍贵实物证据。

杨富学还围绕“归义”“华心”等概念,深入解析了敦煌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和而不同”的核心特质。他强调,敦煌并非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与中华文化整体互通共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而和”的智慧,为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启示:应以“通而不统”的理念推动文明互鉴,使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整场报告内容详实、形象生动,有效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了对敦煌学内涵与价值的理解,激发了师生在当代语境下对敦煌文化的新思考。
撰稿:韩蓓蓓
审核:王弋博
责编:周绪境
陈玉珍
编辑:黄亚珠
编审:潘 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