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大学】天水师大印记:我的艺术启蒙与青春回望-天水师范大学欢迎您!
ENGLISH
正文
首页 >> 师大新闻 >>

正文

【我和我的大学】天水师大印记:我的艺术启蒙与青春回望

发布: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5:09 

韩枫,甘肃通渭人,2001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又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二一工程”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大型纪念群雕《攻坚》创作组成员,并获得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贡献突出荣誉奖和第四届中国美术奖·特别奖。

2024年春节,我借返乡之机专程在天水中转,带着孩子重返母校天水师范学院(现已更名为天水师范大学)。班主任范毅宏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漫步校园,新楼林立,草木葱茏,学院已升格为大学,焕然一新。

作为2001届毕业生,天水师大对我而言,不仅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更是专业基础的塑造者和一段无法复制的青春安放地。这座扎根于古城天水的学府,承袭深厚文脉,学风淳朴扎实。

师恩如灯,照亮创作之路

当年的美术系,师资雄厚,教学严谨,在省内高等艺术教育中享有盛名。在范永杰教授的家里,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高水平创作的魅力。水彩画《刀叉和鱼》色彩清亮、构图现代,充满视觉感染力;《五谷丰登》色调沉稳、笔触坚实,仿佛能触摸到稻穗的生命质感。

素描课先后由刘坚老师和贾利珠老师执教。刘老师毕业于西安美院版画专业,学生时代就有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贾老师当时是该系学科带头人,主攻油画,常带着素描本与我们一起写生,示范作品造型精准,令人印象深刻。张玉璧老师则是师院“传奇”人物,速写功力深厚,精于写意人物画。那时他刚担任系主任,给我们教过素描和水墨人物写生。我毕业创作时,参考周思聪的作品起草了素描稿请他指点,以一幅水墨《藏女图》作为毕业作品。

国画班同样师资雄厚。花鸟画、山水画、线描人物画等课程由吴少明、王晓勇、祁国荣三位正值盛年、专业出众的老师授课。吴老师荣获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喜讯通过校园广播反复播放,师生共同欢欣;祁老师让我们临摹明清山水画册,沉浸传统笔墨;王老师刚从中央美院深造归来,课堂上与我们一同写生,他的画作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如何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绘画语言。

青春作伴,笔墨生辉

那一届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大家在专业上都肯下苦功。课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画册上留下了我们频繁翻阅的痕迹,遇到喜爱的作品,或临摹摘抄,或复印收藏。

那时,我与下铺孙明刚在校外合租小屋,既是宿舍也是画室。天水的冬天很冷,我们靠小蜂窝煤炉取暖。一次在河滩捡到动物犬齿和石头,我们创意拼接成作品《海豹》,这成为我们早期艺术探索的珍贵记忆。后来我跟国家画院的张永见老师提起这件实验作品,他笑着说:“那你比我更早用骨头做创作。”

桃李天下,各谱华章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是我们艺术梦想的起点。毕业后,同学们如种子般散落各地,在各自领域茁壮成长。黄小勇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玮现任兵团第13师红星二场正团级领导;班长苏福州以导演身份携作品亮相FIRST青年电影展;学习委员万婷任教于兰州文理学院;刘宏伟任教于定西师专;王翥扎根于天水专注书画创作;同寝室的王志彪与学长党齐、董哲、魏建军等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坚持创作,均已是中国美协或省美协会员,是“通渭书画现象”中的有生力量。

源于母校,行至远方

我的艺术之路始于毕业创作《乌江雄魂》。此后完成的《血肉长城》,成为我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该作于2013年为“英雄台儿庄”抗战主题雕塑国际大展创作,荣获银奖并被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永久收藏。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央美院曹春生教授给予高度评价,并曾以此为背景接受电视采访。

此后,我持续兼顾社会雕塑项目与个人创作,期间有多件作品被艺术机构收藏或落地雕塑公园。201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建院90周年之际,主持设计了《边城写生》创作。这组作品已铸铜,作为校史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永久坐落于美院象山校区巨匠广场。201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启动广场雕塑创建,这是继人民英雄纪念碑后的又一重要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中国文联与中国美协组织集结了代表中国雕塑艺术顶尖水平的创作团队围绕“四个伟大”创作四组主题雕塑。我全程参与,历时三年,先后获得了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颁发的“贡献突出荣誉奖”和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

近年来,我还负责了中华奇石文化园的部分公共雕塑创作,并参与《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的建造。这座雕塑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意义,中央新闻联播与中央电视台国际时讯栏目均在重要时刻进行了报道,并制作了《大国来信——“里斯本丸”号的营救》专题纪录片。

初心如磐,筑梦远航

时至今日,我仍时常回想在天水师院的岁月,因严谨的学风和一批专业精湛、倾心教育的师长,而显得格外温暖明亮。正是他们的耐心与坚守,为我们扎下了艺术的根。后来我赴杭州学习、工作,偶尔与师友聊起这段求学时光,心中总是洋溢着一股自豪与踏实。有次杨奇瑞老师点评,说我的雕塑与众不同,正是得益于出身于国画。这番话让我更加明晰,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底蕴。这一切,奠定了我至今仍在从事美术创作的信心与方向。未曾停笔,始终感恩。

愿母校永葆育人初心,继续书写灿烂的教育华章。

(责编:周绪境  陈玉珍/编辑:黄亚珠/编审:潘骥)

[关闭]

TOP

学校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南路
联系电话:0938-8367707 0938-8362599
招生电话:0938-8363669
邮箱:xb@tsnu.edu.cn

抖音

视频号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5-2025 天水师范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57号 陇ICP备15003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