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外国语学院邀请,9月18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在1号报告厅作题为《AI技术时代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杨江锋主持。外国语学院2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党争胜回顾了外语教育的辉煌历程,指出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译者的时代使命是借助翻译向世界清楚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数智时代,AI技术可赋能译者提升翻译效率,但译者在创造性、文化阐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党争胜通过实例分析强调,我们应该在文化阐释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语境理解能力和外国语语文水平等四个方面加强对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确保翻译的精准性与灵活性。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应该抓好四个着力点: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名师出高徒”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特色培养,凸显“术业有专攻”的优势;三是优化课程体系,以课程塑造能力;四是坚持实践导向,践行“实践出真知”。
互动环节,师生围绕AI标准化输出下译者风格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壁垒地位和跨文化误读的干预策略等问题与党争胜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氛围热烈。此次报告为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借鉴路径,也为师生应对AI挑战指明了方向。
党争胜简介:
党争胜,西安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委委员、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出版《文学翻译鉴赏导论》《<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等著作5部,《论语今译新解》等译作10部;发表“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许渊冲英译<西厢记>·哭宴赏评”“在翻译与写作之间:论文学翻译的二重性”等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多项成果获得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撰稿:李婷婷/审核:杨江锋/责编:周绪境 陈玉珍/编辑:黄亚珠/编审:潘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