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推进高校“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天水师范大学立足陇原大地,紧密围绕建设区域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标,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构建“一融三走六结合”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动员全校广大师生深入社区乡村、深入基层实际、深入人民群众,在火热的实践中检验所学,在广阔的基层中历练自我,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成长成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汇聚青春动能。
在“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中贡献青年智慧
天水师范大学坚持“以教促践、以践强学”实践育人理念,通过修订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目标、内容、评价上深度融合,形成“课程学习-实践应用-反思提升”的完整育人闭环,并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育人与专业培养目标同频共振。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宣传、教务、科研、招就、学工、研工等多部门联合发文,统筹规划设置项目,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专项、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形成同向同行育人合力。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和社会需求转化为实践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课程成绩+实践表现+成果转化”的综合评分机制,促进青年学生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展成才,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践行真知、增长才干。
在“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中展现青年担当
天水师范大学坚持“走向社会、走进群众、走入基层”导向,引导青年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增长见识、厚植情怀、彰显担当,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走向社会,服务国家战略。商学院赴天水市五县两区普法宣传实践团深入乡村,化身为“法治宣传员”,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村广播循环播报等多种创新形式,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收集问卷调查100余份,一对一询问调解农村法治问题覆盖200余人次,全面了解乡村法治建设的现状与需求。教师教育学院“语润张川·兴教陇原”社会实践团赴张家川县马关镇,创新构建“教学-走访-展演”三维模式助力推普振兴,5天教学惠及80余名学生,走访调研5户家庭,联合发放爱心物资50余份;展演书画作品40余件、文艺节目8个,不断深挖本土文化,为推普注入新活力。


走进群众,厚植为民情怀。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律动乡村 健康同行”全民运动推广计划实践团以“理论宣讲+分人群指导+特色活动”模式,通过PPT展示等方式普及科学运动知识,为儿童开展趣味体能训练等指导,为老人提供低强度运动教学,以专业体育知识助力乡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赴甘谷县磐安镇调查山区农村老人出行方式实践团聚焦老龄化痛点。团队累计走访11户家庭,调研30余名老人出行困境,运用深度访谈与实地勘察的方法,系统梳理公共交通匮乏、道路设施薄弱、数字鸿沟等核心难题,形成专项报告及建议书,将青年智慧转化为温暖乡村的切实行动。



走入基层,破解发展难题。校团委“青语树新风 陇上话文明”实践团聚焦近年来高额彩礼给民众带来的沉重压力,走进天水市甘谷县八里湾镇等多处,与当地民政局联合将抵制高额彩礼的理念融入生动鲜活的表演与演讲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磷肥优化施用助农实践团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调研20-30户典型农户磷肥施用等现状;在大樱桃种植区随机选3块试验田,采集土壤和树体样本并记录相关指标,制作科普材料发放,组织农户参观示范田,展示科学与常规施肥效果差异以引导。
在“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中绽放青年风采
天水师范大学团委创新打造“社会实践+”实践育人体系,根据青年成长需求,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六结合”实践品牌,着力推动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核心环节深度融合。


深化“社会实践+思政教育”结合,筑牢信仰之基。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鲜活教材”。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开展国情社情调研、红色文化寻访、先进人物访谈等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伟力,理解国家发展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践过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一站式”学生社区“铸魂犁春·德润心垄”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多元教育浸润 + 实践体验赋能 + 深度调研护航”模式,以“五育并举”为纲走进秦州区汪川中学,将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开展安全、普法、防霸凌等教育筑牢学生安全法治意识,借心理疏导与品德课培育正确价值观。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团依托甘肃会宁会师园、桃花山、红军村等红色资源,以“沉浸式学习+故事挖掘+发展调研”为方式开展实践,系统了解会宁会师历史,让青年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学术”结合,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学生带着学术问题走向田野和社会。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等,引导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社会变成科研的“实验室”和“数据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问题、凝练课题,提升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本领,促进科研成果反哺实践、服务地方。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生态环境监测与下游水资源保护实践团聚焦冰川生态与下游水资源,通过遥感分析、实地监测等方式开展冰川退缩及生态脆弱性研究。调研用水结构,设计节水方案,助力水资源科学保护,构建“监测-预警-行动”链条,为政府决策与社区适应提供科学支持。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美丽中国・生态赋能”实践团以“科考采样+技术帮扶”模式,采集500余份植物样本支撑物种排查,370份土壤样本证实人工林固水化作用,为美丽中国提供基层样本。


做实“社会实践+助农支教”结合,贡献智慧之光。立足师范院校特色和区域需求,常态化、项目化推进支教助学和乡村振兴服务。引导各专业学生发挥所长,参与科技支农、文化兴农、乡村规划、政策宣讲等活动。党委宣传部“党音青言”实践团走访4个村庄,通过问卷与访谈调研了300余名村民的普通话使用和政策知晓情况,组织100多名学生参与“绕口令”“故事接龙”等趣味推普活动并纠正发音,为30余户农村家庭入户解读“农机补贴”“两免一补”等政策。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青梭固沙,智造绿洲”实践团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在沙漠生态治理区开展“绿色守护行动”,重点参与为期6天的梭梭树浇水、回填和直播助农活动,让科技力量助力荒漠化防治与乡村振兴。

拓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传递温暖之情。推动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关爱、社区治理、普法宣传、卫生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大型赛会服务等领域,组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区建设、培育精品服务项目、提升参与基层治理能力。青年志愿者协会赴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自由路西关社区支教团聚焦暑期儿童托管需求,创新采取“安全教育筑基 + 双轨课程赋能 + 深度陪伴暖心”三维一体实践模式。开设互动式安全课堂,精心实施“基础辅导+兴趣拓展”双轨课程,有效激发儿童潜能与自信,提升安全自护及群体融入能力。


活化“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结合,赓续文脉之魂。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记录、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研学、非遗工坊体验、民俗活动参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历史遗迹保护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调研香包非遗文化实践团以“调研+传承+赋能”模式实践,探访庆阳博物馆、深入生产基地,对话非遗传承人,收集群众对香包非遗文化的认知、传承需求及建议,探究“非遗+教育+文旅”路径,助力工艺与乡村产业融合,以青年实践厚植文化传承担当。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赴武山县“寻艺非遗 传承匠心”调研实践服务团深入武山博物馆、旋鼓传习点及刺绣工坊开展实地调研,向旋鼓传承人学习鼓乐节奏与羊皮鼓制作,同刺绣艺人交流针法技艺与图案寓意,梳理武山旋鼓的动态艺术特征和刺绣的静态纹样美学。


赋能“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结合,铺就发展之路。积极对接地方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见习、行业调研、岗位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明确职业方向,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计划或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数学与统计学院赴秦州区统计局统计应用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访关子镇兰花产业园,收集村民信息并提供建议,审核数据,参与统计全流程,体会实践意义与数字经济重要性,坚定服务国计民生的决心。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赴洛阳、十堰生产实践团深入两地企业车间,化身“产业探秘者”,以沉浸式学习、企业走访及博物馆参观等形式,走进四季沐歌、东风系等十余家智能企业触摸智能制造生产全过程,参观相关博物馆回望工业文明,深化协作认知,完成“岗位预演”,明晰个人与“中国智造”的契合点。
天水师范大学学子正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奋进姿态,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产业升级的车间、文化传承的现场,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砥砺真知、锤炼本领,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征程上,奋力书写着扎根西部、奉献家国的壮丽青春篇章。
审核:刘 颖
责编:周绪境
编辑:黄亚珠
编审:潘 骥